轉載《未嘗知義的「不得於言,勿求其心」》

No Comments

原文出處

同人的生活派對

未嘗知義的「不得於言,勿求其心」

— 內容 Top–

未嘗知義的「不得於言,勿求其心」

我們對於他人不同觀點的反應,關係著個人認知的品質。在多元化的環境當中,每個人都可以擁有不同的主張與信念,而站在個人的學習成長的角度而言,個人的本位主義常常會讓我們看不清楚個人的盲點,排斥與我們主張不一樣的觀點往往是讓我們無法進一步成長的最大障礙。

有時候,對方不一樣的看法對我們而言其實是可以帶來創造力的。當然,每個人都是具有獨特性的創造者,不該妄自菲薄,但對於我們身邊的事件,我們應該留心觀察,並加以思考事件的意義。

當然我們可以選擇抗拒,繼續當井蛙、夏蟲以及曲士[1],但我們真正抗拒到的是自己的成長,假想敵從來都未曾存在過[2]。「不得於言,勿求其心」的態度,認為他人的言語不中聽,就不去探求別人內心想表達的事物,其實是屈解「不動心」的「未嘗知義」[3]呀。

因此,思維的修正降低了本位主義的傲慢與個人觀念的偏差,更決定了我們對事件的認知的完整。意識型態常讓我們失去理智的判斷能力而以情緒反應來取而代之,欠缺深入思考的結果就是「那不是我的問題」、「一切都是別人的問題」及「我沒辦法做什麼」,讓巧妙的故事來誤導我們的生活情境,放棄生命的主控權,只會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

「事情的好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想法與看法」。於是乎,思考的可貴處並不在結論的是非對錯,而是在於過程中的體會。事實上,執著於是非對錯是沒有用的,因為隨著生活情境的轉變,對與錯、成功與失敗都不是恒常不變的,所以重要的是如何從過程中清楚自己的角色而讓我們的心智更臻成熟。

所以,成長不是我有話要說,而是聽得懂、看得懂別人在說什麼。當我們把焦點放在自己所知的領域上,或許我們會以為「我們無所不知,對方只是在說空話而已」。然而,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我們自以為是的反應在別人眼裡只是我們什麼都不知道呀。

對於只能看得到自己、不懂得思考與反省、看不見他人及聽不懂別人在說什麼的人而言,再有建設性的觀念都只不過是廢言而已,不須白廢力氣來做無謂的解釋。所以,還是持其志勿暴其氣吧,這就是孟子所說的「不得於心,勿求其氣」[1]的重要修煉呀。

  1. 莊子/秋水. (2007, 4月 29). Wikisource, . Retrieved 02:49, 8月 6, 2007 from http://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E8%8E%8A%E5%AD%90/%E7%A7%8B%E6%B0%B4&oldid=61727. [back]
  2. 同人在此引述《奇蹟課程》的觀念:凡不真實的,根本就不存在。假想敵是我們虛構的人事物,為了發洩我們負面情緒的投射物,所以它從來都未曾存在過。 [back]
  3. 四書章句集註/孟子集註卷三. (2007, 5月 22). Wikisource, . Retrieved 03:06, 8月 6, 2007 from http://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E5%9B%9B%E6%9B%B8%E7%AB%A0%E5%8F%A5%E9%9B%86%E8%A8%BB/%E5%AD%9F%E5%AD%90%E9%9B%86%E6%B3%A8%E5%8D%B7%E4%B8%89&oldid=64681. [back]

— 內容 Bottom–

Leave a Reply

Share via
Copy link